金砖什么意思(细说故宫金砖、御窑金砖、仿古金砖)

时间:2024-11-17 10:03:24

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这种砖为何叫“金砖”呢?

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

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

据记载,明清两代苏州都烧造“金砖”。史料所记规格分别为:一尺七寸、二尺、二尺二寸,均为正方形(折算现代长度为56.6厘米、66.6厘米、73.3厘米)。

金砖呈灰青色,古朴自然。在金砖一侧一般留有2-4个款号。例如:“光绪十二年成造细料二尺”、“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魁元”、“监造官苏州署苏州府县磨杨锡产”、“大窑首甲徐厚堂造”等。在每块砖上都烧制上年代、产地、规格、督造官、监造官、制作工匠、窑号,以备查验。这是为了确保质量、分清责任的。

金砖比普通砖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严格,金砖生产工艺,须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泡油六道工序,每个工序又有详细分工。

1、取土

取土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取土之前要进行选土,高品质的砖需要高品质的原料。取土要从距地表3-5尺深处取出生土,即“起泥”。将取出之生土运至制砖场地,露天堆放约半年,经日晒、雨淋一段时间,在阳光下晒至干透;再经粗碓、中舂、细磨,使泥土成为细粉,用筛子筛去泥中砂石,才得到合格的泥土。

2、制坯

将准备好合格的泥土放入特制的水池中,注入清水反复搅拌,使之成为泥浆,经过多次过滤并在池中沉淀后取出,即为制砖的泥,这样的泥颗粒细,比重大,制出的砖重而坚实。

用木板按要求尺寸围合成框,将和好的泥填入模板中,上面盖以平板,工匠立于板上,用足研转,使砖泥紧密充实于模板之内。取下盖板后,工匠再用一种称为“铁线弓”的工具将砖坯表面修平整,并用石轮打光滑后脱模成砖坯。

由于这样的泥坯收缩性大,如果干燥脱水太快则容易内外收缩不均而产生裂缝和变形,所以制成的砖坯需要在背阴的场地进行阴干,时间约需要八个月,之后才能进窑烧制。

3、烧制

烧窑在制砖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道工序,因为柔性的泥坯只有经过烧窑才能变为刚性的砖材。将制成的规格化的砖坯整齐地排列入窑内,使其均匀受热。

烧窑的第一步是用糠草熏烧一个月,温度不高(约110℃),为的是使砖坯内所含水分逐渐挥发,以免骤然高温而发生裂缝或变形。

之后换片柴燃烧一个月,整棵柴烧一个月,此时温度提升至350—850℃,最后换松枝柴烧40天,使窑内温度达到900℃以上。

这样变换各种燃料进行长达130天的烧制,使温度逐步、缓慢地升高,其目的是使泥坯内的矿物质分解,颗粒物得以熔化,泥中孔隙得到填实从而使泥坯体变得实心密实坚硬,强度增大,最后被烧结成为刚性的砖材。

4、出窑

经过100多天的烧制,砖材终于可以出窑了。但出窑之前必须使高温下的砖材冷却。冷却之法是将窑顶打开,从窑顶用水慢慢渗入窑内,使水化为蒸汽,逐渐使砖窑降温,这一道工序匠人称为“窨水”,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窨水之后才能用人工将烧成的砖一块块运出砖窑。

出窑的砖要经过逐块检验,必须外形平整,无缺角损边与斑驳,敲之有声,并抽查少数砖,将它们断开视其内部有无孔隙、洞穴。如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砖不合格者,则这一次烧出的砖均告作废。

5、打磨

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边磨边冲水,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

6、泡油

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油渗入砖中,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使砖更坚实,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成品是否合格,不是窑户自己说了算,而是先由地方官员检验。要达到“断之无孔,敲之有声”。清乾隆四年,江苏巡抚张渠在奏折中说:“钦工物料,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

这个标准其实还只是初验,可以装船运输罢了。真正验收合格是要到了京城才算数的。所以窑户往往须随行,负责到底。

装船运输,也极有考究。先要编队,前首官船坐着押运官员,后面货船按顺序排好,每船插皇龙旗,兵卒守护。择日放炮开船,浩浩荡荡,沿运河北上,沿途地方文武官员到码头迎送。几千里路,往返一次,至少数月。

金砖运到京城后,验收合格,官员领赏,窑户免罚,接着就是施工了。金砖铺墁时要求特别严格,先要对每块砖进行砍磨加工,打滑得墁后表面严丝合缝而又光亮似镜,即行话所称的“磨丝对缝”;然后抄平、铺浆、弹线试铺,找不出什么毛病了;最后墁好,刮平,浸以桐油,才算完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