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 创未来|从瑞士到深圳,20年后,这位川大校友又回了成都

时间:2025-04-08 15:41:00

今年,无边界探索(深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曲云鹏比过去四五年每周飞来成都还要忙。

3月中旬,他一周内在成都停留了两天,第一天上午,飞机十点落地成都,之后便穿梭在市中心的CBD陆续见了四五拨人,除了相关产业项目落地成都的商议,还探讨了新研发项目。曲云鹏说,除了谈工作,晚上他抽空见了老朋友,聊天、吃烧烤,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钟。

曲云鹏

“对我来说,成都城中心有高档商场和酒店,很繁华,大家都涌来消费,驱车几公里又有自然风光。每次回到成都,我都会感受到特别的松弛和舒适。”曲云鹏表示,过去几年,他频繁往返于深圳和成都之间,每周一次的飞行频率成了全年各地飞行累计里程的第一名。双城生活虽然忙碌,却也让他对成都的创业环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2003年,曲云鹏从老家山东来到四川大学读书,度过四年青春时光后,他又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深造,随后赴美国和瑞士从事先进材料和智能纤维的研发工作。

尽管足迹早已遍布全球,但成都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二十年后,曲云鹏决定再次回到这座城市开辟新事业。

从美国到瑞士再到深圳

绕了一大圈,最难忘的还是成都

曲云鹏来成都的第二天下午,在成都市民营企业促进中心和红星新闻记者见了面,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他就要坐当晚8点左右的飞机再次返回深圳。

面对红星新闻记者的镜头,曲云鹏儒雅风趣,十分健谈,很难想象,这位侃侃而谈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材料科学家。

他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科学专业,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到博士,随后赴美国和瑞士深造,并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从事智能纤维研发工作。目前同时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全球创业家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

曲云鹏在国外

2018年,国内著名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向曲云鹏抛来特聘教授的“橄榄枝”,然而,他却放弃了,“我在国外顶级实验室看到研发成果跟产业落地结合得非常紧密,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也在思考能不能有成果可以快速运用到民用或落地到产业上。”曲云鹏解释,考虑到技术落地问题,他决定将职业规划从科研转向产业化落地,打通中国科研与产业化的壁垒,于是他婉拒了几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邀请,回国在深圳创立了公司,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但回国后,曲云鹏没有停止学术研究,他与四川大学的联系从未中断,依然不断有国家级和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给予到曲云鹏的科研团队,用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早在瑞士时,他就与川大瑞士校友会建立起联系。回国后,川大校友会为他的创业项目提供了诸多支持,包括科研合作、资源对接以及人才推荐等。

“川大校友会就像我的娘家,不仅在情感上给予我支持,还在实际项目推进中提供了很多帮助。”曲云鹏感慨道,校友会的凝聚力和川大的科研实力,是自己选择成都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四五年,我的一些科研项目会放在川大,利用川大的设备进行科学研发,我也是川大的特聘研究员,从教学到科研合作再到落地产业,我跟川大可以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川大校友总会的牵线搭桥,去年年底,曲云鹏参与了成都市民营企业促进中心举办的对接资源活动,也是在这场活动上,他接受到了成都各方政策的支持,这更加坚定了他回到成都创业的决定。

曲云鹏在校友会会议上发言

目前,曲云鹏正在为企业紧急选址,计划在6月份前后完成公司在成都的落地,并开始招聘人才和推进项目。

面对曲云鹏的四处选址的需求,成都不少区县都递上了相应政策,这位企业家还在认真地考量。他解释,考虑到成都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像高新区国际化程度高,政策超前,适合高科技企业的落地和发展;武侯区靠近川大,方便与高校合作;成华区则有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配套设施,这些都成为曲云鹏企业落地选址考虑的关键因素。“我们相信这是双方的选择,我更关注彼此的契合度,整个区域的产业方向是否能与企业互补。”

面对热情接洽的政府部门,曲云鹏给予了肯定,在他看来,成都实施的“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政策很务实,一方面对于产业政策制定会引导,另一方面也会跟在企业后面助力推动,“这相当于马车往哪走政府会给予指引,企业前行的过程,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再把马车往前推一推。”

从盆地隔热到高原保温的需求

材料在成都及西南地区应用场景丰富

回顾过去二十年和成都的缘分,曲云鹏会感叹就像在地球上兜一大圈又回到原点,从山东到西南再到东北,之后是美国、欧洲,千帆阅尽又再回到成都,“我人生中20年的时间,都跟成都有关系,我行走的‘标记’已经将我的人生紧紧地锚定在这座城市。”他说。

在成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曲云鹏对这座城市有足够的了解。“成都拥有非常强的消费能力,成都女性话语权很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女性消费能力带动的消费潜能很高。”在曲云鹏的观察里,成都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方面就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曲云鹏演示产品

他计划将深圳原有的业务在成都扩大,建立完整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体系,推动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项目聚焦于绿色低碳建筑和智能传感的应用,其中涵盖太阳能遮阳膜、保温材料、反射涂层等先进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我们的太阳遮阳膜可以实现100%紫外线隔绝,并且能够过滤掉85%的有害蓝光,透过90%的有益蓝光,为室内提供更健康的光照环境。”曲云鹏表示。

此外,考虑到成都拥有诸多大型写字楼,像交子金融中心、环球中心、麓湖等区域都能看到大型玻璃窗,曲云鹏介绍,这些玻璃都是建筑物热量(冷量)大量损耗的地方,10%~30%的热量会从玻璃上辐射进来,耗费大量空调能耗。公司的太阳遮阳膜,可实现物理降温,节省大量电能,推动中国建筑物减碳降碳的进程。

除了成都,曲云鹏还将商业目光放眼到了整个西南地区,“我们这些特殊材料产品既能满足盆地地区的隔热需求,也能适应高原地区的保温需求。”接下来,他还计划进一步将智能传感器技术引入建筑领域,通过智能纤维的温度、湿度和光传感功能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

选择成都,除了产品使用场景丰富和完善的材料、硬件、软件产业基础,曲云鹏还强调成都高校资源的丰富,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科研人才和智力支持。

据曲云鹏透露,近期企业已经与天府永兴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企业的先进材料、无电控温技术、智慧传感,与天府永兴实验室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积极促进产业化落地。

曲云鹏

“成都似乎已经来到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如今看到的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崛起。”从2017年第一次回到成都参加川大毕业10周年活动,曲云鹏就曾惊讶于川大江安校区周围的变化,“整个城市似乎一夜之间‘膨胀’起来”,再之后的七八年里,曲云鹏一路见证了成都的改变。

“成都越来越忙”是曲云鹏今年最深的感触,尤其是春节之后,这座城市的创业人正在变得更有干劲。采访结束,红星新闻记者询问准备赶飞机的曲云鹏“累不累”,他很肯定地回答,“不累,我和公司的同事目前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我们正在为了未来在成都5到10年,甚至20年的规划做长期布局”。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欧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