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智慧!针灸这样为健康加分

时间:2025-04-05 05:20:00

来源:齐鲁晚报

针灸作为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医学瑰宝,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智慧,彰显着东方生命科学的深邃内涵,不仅被传统医学视为“调气血、平阴阳”的枢纽,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小一根针,如何架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对话的桥梁?日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新区医院院长杜广中走进“壹问医答”直播间,系统讲解了针灸补充治疗的相关内容。

刘通 通讯员 谢静 济南报道

针灸的核心,在于“通经活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通过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改变患病器官或组织的生理状态,恢复内环境的稳态。“许多人认为,针灸仅是止痛或养生手段,其实它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远不止于此。”杜广中介绍,针灸补充治疗学,是指针灸防治手术、放疗、药物等所致并发症的临床学科,是针灸治疗学在当代的最新补充。

现代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各类手术、放化疗、药物等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但各类疾病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因此,针灸补充治疗适应症也在不断更新。

“针灸补充治疗并非替代手术或药物,而是针对其副作用的‘补救方案’。”杜广中强调。临床上比较常见适用于针灸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腹部术后诸症、肛肠术后诸症、胃手术后诸症、尿潴留、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结石体外碎石后并发症、妇科手术后诸症等。

此外,常见的适用于针灸治疗的放疗后不良反应,包括放射性脑损伤、放射性脊髓损伤、放射性周围神经损伤、放射性胃炎、食管炎、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化疗后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厌食、口腔炎、口腔溃疡、转氨酶升高、心律失常等。

这些症状临床发生率并不低,仅靠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但针灸介入后,无论客观指标还是患者主观感受都有极大改善。

杜广中指出,现代医学将手术、放化疗等视为病因处理,而针灸则通过穴位刺激,精准干预损伤路径。目前,针灸已介入19大类506种疾病治疗,涵盖肿瘤、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尽管针灸安全性较高,但需严格规范操作。如面对皮肤损伤或感染者,医生禁止在溃疡、瘢痕处施针,以免加重感染;面对凝血功能障碍者,针刺可能导致出血,施针前需谨慎评估;面对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考虑其配合度低,需缩短留针时间。

针对“穴位越多,效果越强”“留针越久越有用”等误区,杜广中澄清:“疗效取决于穴位配伍与刺激强度,而非单纯堆砌数量。”

众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也表明,除个别病症外,多数疾病针刺治疗在留针20~30分钟时,效果已到达顶峰,所以针刺取穴数量、留针时间、针刺激量等,并非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