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远古时为长江出海口外浅海。经过长江滚携泥沙冲积,渐成陆地(泰州地区先行成陆,如皋之地较晚成陆,大致在秦汉期间)。据传春秋时为吴地郧地,《左传》有记:“卫侯会吴于郧。”(历史上对吴国郧地无确切定论,泛指今泰州、如皋、海安之地,三国时杜预指出郧地即为发扬口,发扬口即后名为会盟原,今为如皋市十里铺)。
楚国时,为海阳之地。汉时为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海陵郡,治海陵县。晋安帝时,设置如皋县(当时如皋东、南均为大海,如为前往之意,而皋为水边高地之意),属海陵郡。
隋时,如皋县并入宁海县,属江都郡,后宁海县又并入海陵县。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e2c96729f0fcc51681caf5e26ec53c51.jpg)
如皋县四境图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4fa5cc451996e9fac32cf75b6d116210.jpg)
如皋县城隍图
唐景龙二年(708年),分海陵县置海安县,如皋之地属海安境内。开元十年(722年),又裁去海安县复并入海陵县。大和五年(831年)设置如皋场(另说如皋场为杨吴武义中设置,大和五年所设应为如皋镇)。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9e86f0ed87178aaa95c7c98ca880e05c.jpg)
江北营汛图中的如皋县城,可见四城门两水关的布局
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海陵监(管理煮盐之务)移监如皋县。庆历初年,县令许元于运盐河北岸建谯门,但未建城郭,谯楼钟鼓司晨,夜晚守望。
明成化年间,开挖玉带河(内城河)。嘉靖十三年,知县刘永准重建六座城门:东门先春,西门丰乐,南门宣化,北门北极,东南门集贤,东北门拱辰。六门为玉带河所环绕,但仍未建城墙。
嘉靖三十三年,苦于倭寇之乱,如皋百姓建议筑城,巡抚都御史郑晓奏请朝廷拨款始于玉带河外筑城。城周七里,高二丈。设城门楼四座:东为靖海,西为饯日,南为澄江,北为拱极,并开外城河作水关两座。如此形成了如皋内外两城之格局(内城仅有城河与城门,无城墙)。内城为方,外城为圆,恰似一枚铜钱的造型。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833dda2fdbfa56b7950d200d0a76fbe9.jpg)
60年代末如皋影像图,玉带河北段淤塞被填,但铜钱造型仍清晰可见
万历二十年,增筑瓮城。万历二十七年又加筑敌台二十三座。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576986cd321df97917fbfea9e8c16231.jpg)
民国时期如皋县地图
雍正十二年,因台风大雨致使城墙坍塌十六段。次年知县请修,但未得批复。乾隆三年、六年、十年、十三年如皋历任知县请修城墙均未果。直到乾隆三十三年请修方才得批,三十五年整修完毕。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d63dcc65da0b07f44f2c382da6fac2a6.jpg)
1936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如皋城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抗战时,日军飞机轰炸城厢,日军攻占如皋后,大肆劫掠纵火,建于城墙边的明代文峰(昌)阁亦被焚毁。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1c45325ad7f67075f6f4a58261fad45e.jpg)
如皋明清城池大致范围示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如皋日伪军受国民党唆使拒不投降,新四军随即攻城,并第一次解放如皋。次年内战爆发,如皋复又落入国军手中,直至49年初才再次解放。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5/7e79dd40df4c1da7b2120a9ee6249112.jpg)
1945年美军航空测绘如皋周边
解放后如皋城墙已残破不堪,1951年,随着全国拆城大潮,如皋城墙被陆续拆除,部分淤塞城河亦被填平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