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滁州市简介
滁州市,简称“滁” ,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江淮平原腹地,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总面积13516.0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滁州市常住人口405.0万人。截至2022年底,滁州市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2022年,滁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3:50.1:41.6。
滁州市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享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滁州得名于滁河,滁河古称“涂水”,滁州由古代“涂中”沿革而来。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设新昌郡,治涂中镇(滁州市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滁州建置。“一山、一亭、 一文、一书、一帝、一村”是浓缩滁州市的六张历史人文名片。滁州市已形成先进装备、智能家电、健康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绿色能源等支柱产业。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9c9db3806c8c30f1a9cd718b7f4dcf7e.jpg)
滁州市行政区划图
2.目标战略
2.1规划目标
至2035年,全面形成优势互补、底线牢固、竞争力强、品质优良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基本建成安全、绿色、开放、协调、宜居、韧性和智慧的美丽国土,成为滁州全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前列,为高水平打造 “两地两区一中心”和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空间载体,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山水名城、制造高地、人居典范”愿景目标。
2.2城市性质
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2.3空间战略
底线约束、安全韧性;节约优先、绿色低碳;集约集聚、协同高效;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畅联互通、共建共享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3.1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按《全国“三区三线”划定规则》,有序稳妥落实经认定的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地核心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河湖范围内耕地逐步退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耕地“进出平衡”,实现规划期内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不少于 6531.34 平方千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5778.20 平方千米。
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维护城乡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科学划定滁州生态保护红线,涉及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其他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总面积 856.68 平方千米。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确保优良生态环境和充足农业生产空间的前提下,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结合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847.47 平方千米,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格局。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10ab1123fc6c8ac6bd77a8b4e440dfd0.jpg)
城市风光
3.2区域协调开放空间格局
构建“一廊一带八区三点”的区域协调开放空间格局。
一廊:合滁宁城镇发展走廊;
一带:滁来全天城镇发展带;
八区:浦口 - 南谯新型功能区、顶山 - 汊河新型功能区、六合 - 天长新型功能区、浦口 - 全椒新型功能区、明光 - 盱眙新型功能区、全椒 - 肥东新型功能区、凤阳 - 龙子湖区新型功能区、合 - 滁 - 淮(定远 - 长丰 - 大通、潘集)新型功能区;
三点: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区、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9acad2fcab0e9df16eae647be1050e95.jpg)
区域协调开放空间格局图
3.3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构建“一岭两区三片三脉”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发挥空间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交通枢纽优势。统筹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形成“一岭两区三片三脉”的魅力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岭:江淮分水岭(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
两区: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西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区;
三片:沿淮优质农业发展片区、江淮丘陵特色农业发展片区、沿江高效农业发展片区;
三脉:淮河、滁河、池河三条主要水脉。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2da52e4b41f6f16ed5bb0116436101c3.jpg)
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图
3.4生态空间格局
锚固“一岭三脉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立足滁州市的自然地理格局,以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基础,结合自然保护地分布情况,构建“一岭三脉、多廊多点”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为全市提供安全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
一岭:江淮分水岭;
三脉:淮河、池河、滁河生态保护带;
多廊:窑河、来安河、襄河、清流河、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涧溪河等生态廊道。
多点:女山湖自然保护区、花园湖、沙河集水库等重要源地。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ebe9e3ab409df3d26ca58a19af35c586.jpg)
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图
4.农业发展格局
4.1农业空间格局
形成“三区九基地”的农业空间格局。
根据滁州市的农业资源分布特点,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构建“三区九基地”的农业格局。
三区:为沿淮优质粮食生产片区、沿江高效农业发展片区和江淮分水岭特色农业发展片区;
九基地:凤阳小岗、明光潘村洼、定远金山滴水、琅琊西涧、来安大英、全椒襄河、南谯大柳、天长永丰及大圹圩等 9 个现代农业发展基地,是推动三区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点。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32c5b4d5fd490a71741038bd2759e8c5.jpg)
农业空间格局
4.2 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完善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完善节水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种养模式,控施化肥农药,加强农业空间治理特别是耕地污染防治。
4.3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统筹县域村庄布局:以县(市、区)域为整体,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合理划分村庄类型。
推动村庄形态优化:尊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优化构建显山露水、自然协调的村庄形态。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引导:新建房屋和设施应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推进乡村空间治理:优化村庄空间组织模式,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
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盘活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政策。
5.城镇发展格局
5.1城镇空间格局
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构建市域 “一主四副”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即滁州主城区,是滁来全地区实现同城化的城镇空间集中区。
“四副”即天长、明光、定远、凤阳四个副中心城市。以这四个副中心城市为极核,积极构建城镇组团和城镇带,由此全面带动和引领周边地区发展。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686a4edb9185f53b0ae0138a8be5f9b1.jpg)
城镇发展格局图
5.2城镇空间协同布局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县城集聚,形成区域一体化,城乡融合的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优化形成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II 型大城市 - I型小城市 - 中心镇 - 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
深入推进滁来全一体化发展:推动更高层次的滁来全一体化发展和更高质量的大江北协同发展,重点培育建设滁州主城区,优化形成滁州主城区“1441”城镇空间布局。
优化县城和小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设规模,按照城乡统筹要求,把小城镇作为连城接村的重要节点,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服务周边乡村。
5.3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形态
完善便利的配套设施空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优质。
构筑城乡社区生活圈:城市生活圈,在城市社区层级构建社区(15 分钟)、邻里(10 分钟、5 分钟)、街坊三级城市生活圈;科学分级配置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覆盖所有城镇社区。
保障健康安全的韧性空间:坚持平灾、平疫、平战相结合的方针,合理安排防洪防涝、防疫、人防、应急避难、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空间,完善生命线备用设施布局,规划预留用于救援安置、物资集散的战略性备用地。
6.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6.1 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与布局
中心城区功能结构: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彰显“山、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延续“环滁皆山、清流穿城,一河两岸、两湖相望”城市空间肌理,形成“一心七片”空间布局。
一心:城市中心;
七片:琅琊新城片区、老城片区、城南片区、高铁新城片区、明湖片区、经开区片区、苏滁园片区等七大城市功能板块。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87a27dc7d6a4edffc9eb2d36c27633a0.jpg)
中心城区功能结构
6.2城市蓝绿开敞空间系统
构建二级城市通风廊道系统:控制城市通风廊道,提升气候舒适性。结合道路、水域、绿地与开敞空间,中心城区建设 13 条通风廊道,形成“五主八次”的二级城市通风廊道格局,并控制城市汇风口和聚风口。
打造具有高品质的蓝绿开敞空间系统:紧紧围绕“四化”要求,着眼于“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建设,大力实施“绿园”、“绿廊”、“绿道”、“绿水”、“绿林”五大行动计划,持续优化生态格局,改善生态质量,努力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宜居度。
划定城市绿线、蓝线:划示和预控城市主要绿地空间,将大型城市公园纳入绿线进行“定界”管控。在保证绿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在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中依照《城市绿线划定技术规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具体划定。
7.文旅发展格局
7.1构建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格局
构建“两核一带三片多点”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结构,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空间基础。
两核:分别是滁州古城文化遗产核心和明中都凤阳文化遗产核心;
一带: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
三片:为三大文化遗产聚集区,分别是醉翁文化遗产聚集区、明朝第一都城文化遗产聚集区、淮南抗战文化遗产聚集区;
多点:为市域内历史文化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360839a6e15a7fe772174392132bf98c.jpg)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7.2 塑造彰显国土空间特色魅力
魅力空间格局: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四个省级森林公园,两个风景名胜区,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历史文化名城。
特色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道引领、双核驱动、三区并进、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实现滁州市文化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打造“主廊 + 支线 + 慢行 + 节点 + 驿站+ 标识”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中心城区风貌塑造:基于中心城区周边自然地理特征,塑造“城园相融,蓝绿镶嵌”的特色风貌。
营造乡村地区田园风貌: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8.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8.1 保障便捷高效的对外通道建设
加快形成现代化铁路交通网:以互联互通为目标,促进形成“4422”铁路网,即 4 条高速铁路铁路,4 条城际铁路、2 条市域铁路和2 条普速铁路。
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支持构建“五横五纵七联”的环形放射式高速公路网,中心城区层面构建完整绕城“大外环”。
协调航运发展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淮河、滁河、 池 河、 清 流 河等河道资源,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支持 建成“1112”航道网。
强化客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空、铁、水、公”四位一体的交通节点设施建设,支撑城镇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巩固提升滁州市的枢纽地位。
8.2 形成畅达均衡的城市道路系统
构建高效便捷的快速交通网络,规划主城区(滁来全)形成“两环十八射”滁州市中心城区骨架路网。内环:由世纪大道、上海路、西涧路和花园路围合形成的城市内环线快速路;“外环”:由滁州城区周边的 G328 国道、北外环(来安环城西路)、滁州大道、京沪大道和来安县的西环路、北环路、东环路、环城西路以及全椒县的大西环、滁州大道(南线)围合形成;十八射:主要为 G328 国道(西向)、G104 国道、G345 国道(西向)、S209 省道、G345 国道(北向)、S353 省道、S309 省道、世纪大道东延、九梓大道、S311 省道、G328 国道(东向)、S326 省道(东向)、东部干线、S210 省道、G312国道、S326 省道(西向)、S324 省道、S322 省道等道路。
![](https://static.agbk.net/images/2024/12/02/a0d3d0252b2fe87f3a8fb40dbe2ac7a2.jpg)
快速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