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日制度的演变

时间:2024-08-01 10:47:27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新中国假期的演变。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每年4个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劳动节1天,十一国庆节2天。全国法定节假日7天,这一法定节假日安排持续了整整50年。另外,这50年期间,我国实施的是6天工作制,即每周休息一天,周一到周六为工作日,只有周日为休息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节假日制度也需要与国际接轨。1994年3月,我国对节假日制度进行探索式改革,为尽量减少震荡,相关部门采用“大小周”并行制度,即一周工作六天休一天,隔周工作五天休两天,轮替执行。周日单休的星期,被称为小礼拜,周末双休的星期,被称为大礼拜。

过渡一年后1995年3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该决定要求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每周5天的新工作制,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周六周日双休。

需要指出的是,1994年、1995年的改革都是针对国企业职工的,民营企业无强制要求,以鼓励为主。所以,直到今天,部分民营企业实施的还是单休或者大小周,我之前参与的一个位于杭州的IPO项目,马上要上市的公司了,实施的还是大小周。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经济开始萎缩,如何刺激消费、通过内需拉动国内经济成了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的张国宝向朱镕基总理提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家是否可以考虑提高社会工资水平、延长公众假期?张国宝认为长假有两大好处,一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二来扩大消费,消解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他提出五一劳动节的假期从一天增加到三天,国庆节假期从两天增加到三天,这样连上前后的两个周末,可以形成春节、五一、国庆三个七天的假日,这也是调休形成的原因。经过13个部委充分讨论、分析研究和成本测算,增加节假日的方案已基本成熟。1999年9月23日,中央通过了增加假日的报告,全国人民迎来了第一个十一七天长假。

但这种放假制度也带来了问题,就是人们的出行、消费需要过于集中地释放,给假期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及安全等方面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于是,呼吁取消黄金周的声音就越来越多。2006年,国家发改委在总结2005年经济的报告中就建议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2007年,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在两会期间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另外,不少人认为中国不只春节一个传统节日,应增加其他传统节日的假期。

国庆中秋黄金周前夜厦门出城道路大堵车(图片来自东方IC)

2015年10月3日,深圳,盐坝高速盐田港立交路段交通拥堵(图片来自齐鲁网)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的放假安排,自2008年开始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各一天为法定节日。五一黄金周加上调休变为3天。同时,春节假期的3天由原来的初一、初二、初三变更为除夕、初一、初二。

2014年,国务院第三次修订了《全国年节与假日放假办法》,除夕假期从春节假期中删去,同时新增正月初三作为春节假期。

但黄金周取消后,又不断有声音呼吁黄金周的回归。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总工会办曾向大会提交建议恢复五一长假的界别提案。2019年,五一假期首次因调休达到4天,2020年起则达到5天,当然也包括调休时间。这一变革,也与口罩事件大背景下国家亟需拉动内需有关。如今的假期格局是:元旦一天,春节三天,清明一天,五一劳动节一天,端午节一天,中秋节一天,国庆节三天,共计11天假期。

接下来我说下我个人的看法,假期长短问题实际上是劳动力成本问题,法定节假日是法律规定的企业应给予劳动者的福利,劳动者即使不干活,企业也得发工资。假期长了,劳动者开心,但企业不开心,或者说企业老板不开心;假期短了,劳动者不开心,但企业老板开心。调休也就是劳资双方妥协的产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还需要广大劳动者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社会主义建设舔砖加瓦。等到有一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上去了,能够负担劳动者放假的成本了,大家的放假天数便也会增加了。在现阶段下,效益好的企业,假期福利一般会更好。

最后说下法定节假日的工资补偿,算是好消息吧。如果用人单位需要劳动者加班的,法定节假日是三倍工资,即使未来补休也需要支付3倍工资。平常的周末如果需要劳动者加班的,不能安排补休的,才需要支付2倍工资。 2023年9月29日、10月1日、10月2日、10月3日为法定节假日,劳动者上班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三倍工资,工资计算公式为月工资/21.75*300%。9月30日、10月4日、5日、6日为调休,按周末加班算,用人单位不能安排补休的,要支付双倍工资。工资计算公式为月工资/21.75*20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