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去肯尼亚?

时间:2024-07-26 12:47:55


肯尼亚,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它是人类祖先的故土,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在这里,勇敢凶悍的原始部落依旧延续着传统生活,无数狮子、大象、斑马、角马、长颈鹿、狒狒、羚羊、鬣(liè)狗……还是草原的主人。

肯尼亚草原上的角马与长颈鹿

“原始的文化、狂野的动物”,这片极具挑战、充满魅力的土地,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我们。

但在美丽的“探险圣地”背后,它的自然、纯粹与和谐,一切都来之不易。

高楼林立成为野生动物的魔幻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原始荒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场碰撞到底是什么模样?为何会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到来?

一切,还得从一条长达6400千米的“地球伤疤”讲起。

数千万年前,地幔物质的对流使非洲板块内部产生强烈的拉张作用。

一方面岩浆物质上涌,地表隆升,有时甚至冲破地表,在地面堆积,形成了广袤的东非高原。

另一面又在地表扯出一条狭长的裂缝,从红海与亚丁湾的交点开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沿岸,长达6400千米,被称作东非大裂谷

其实近距离来看,东非大裂谷的“伤口”并非万丈深渊,因为这个裂谷实在太宽了,最宽的地方可达200千米;下图是东非大裂谷的位置及张裂方向

裂谷的腹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峡谷、湖泊和火山。

这些火山有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埃尔贡山等,其中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山,位于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分界处,最高峰海拔5895米;下图是山顶终年积雪的乞力马扎罗山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肯尼亚,便位于东非高原之上,被大裂谷纵贯南北,赤道也横穿而过。

肯尼亚被形象地称作“东非十字架”;下图是肯尼亚的位置及地形图,其中基里尼亚加峰为肯尼山的主峰

高原地形削弱了赤道的气候特征,所以这里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形成了稀树草原和稀树灌丛为主的植被,成为野生动物们的栖息地和避风港。

大裂谷中一系列淡水湖和半咸水湖组成了湖泊群,是鹈鹕、火烈鸟、非洲海雕等数百种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家园。

纳库鲁湖的动物,近处是鹈鹕,中间为从南部非洲引入的南白犀,远处是火烈鸟(大红鹳和小红鹳)

其中闻名世界的火烈鸟有150多万只,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

纳库鲁湖密密麻麻的火烈鸟犹如晚霞

而位于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交界的安博塞利大草原,则是非洲草原象的天堂,一眼望去有数十头甚至上百头大象,在大象身后,便是巍峨的乞力马扎罗山。

安博塞利的大象,请横屏观看 

占地1800多平方公里的马赛马拉,则记录了近百种哺乳动物和超过450种鸟类,展示着非洲大地的原始和粗犷。

辽阔草原上的斑马与角马

更壮观的是,每到7、8月份,上百万只食草动物为了“吃饭”从塞伦盖蒂移动到马赛马拉,浩浩荡荡的队伍可长至10余千米,数量之多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角马队伍在河口你推我拥,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鳄鱼的美餐

迁徙过程中,狮子、花豹、鬣狗等食肉动物在一旁饥渴难耐,“摩肩接踵”的鳄鱼也在马拉河中等待饱餐一顿,原始生存的残忍与壮烈在此上演。

经过困难重重的迁徙,最终将有数十万角马命丧途中,但在雨季来临之前,又会有无数小角马诞生。

生命如此这般轮回,生生不息。

刚刚出生的小角马蹒跚学步

除了这场多次被拍成纪录片的大迁徙,动物的日常活动也极具吸引力。

我们可以看到猎豹在草原上捕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叼着汤氏瞪羚的猎豹

小狮子则依偎在妈妈怀里,还没有意识到生存的压力。

正在“咆哮”的小狮子

当夕阳从金合欢树上缓缓落下,灿烂的星空在草原上闪烁,宁静安详的大自然中,渐渐亮起了文明的火光。

数百万年前,古人类曾在此发源,直至现在,肯尼亚依旧存在着钻木取火的原始部落。

马赛族是享誉东非的战斗民族,他们身材高挑,骁勇异常,常令狮子闻风丧胆;下图是在草原上放牧的马赛人

部落的生活多为逐水草而居,如今东非最大的城市、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在100年前也不过是一处充满沼泽与湿地的旷野。

肯尼亚原始部落的居住地,茅草屋旁边就是羊圈

对荒野翻天覆地的改造,其实是从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当时这片未被工业文明浸染的草原,吸引着众多探险者的到来。

利益使然,欧洲殖民者逐渐占领了东非的沿海地区,原始的文化遭受到了外界的冲击。

古代蒙巴萨为肯尼亚的重要商港,港口由阿拉伯人于11世纪修建,1895~1907年曾为英国东非殖民首府;下图是蒙巴萨现在的城市风景

原始部族的大片土地被瓜分,象牙贸易渐渐展开,在巨大“破坏”的阴影下,由殖民者所建的新型城市却在不断成长。

由于这里肥沃的土地与舒适的气候实在让人垂涎,1899年,英国殖民者决定在内罗毕建一个大型火车站点,注定了它后来独特的命运。

内罗毕灯火辉煌的夜晚

铁路建成后,四季如春的内罗毕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也成为冒险者与狩猎者寻找猎杀快感的出发点,堪称“贵族避寒圣地,勇士游猎天堂”。

英国殖民者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把这片土地据为己有,全部按照欧洲的城市格局建设,于是这里西式的酒店、餐馆、娱乐场所等拔地而起。

内罗毕Village Market

满足了殖民者的生活需求,其社会习俗也沿袭至今。

内罗毕街头的欧式钟楼

当城市渐渐繁华,野生动物们的生活却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一方面,它们赖以生存的草地变成了水泥,过去的家园正在急剧缩小。

马拉巴标轨铁路旁的长颈鹿

另一方面,摆脱了殖民者统治的肯尼亚,野生动物如何管理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失去家园的动物们又暴露在盗猎者的枪口之下,让肯尼亚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

此时,荒野与文明剧烈碰撞,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2016年4月30日,来自8000多头大象的105吨象牙被摆成11座小山,等待肯尼亚总统肯雅塔亲手将它们点燃,堪称全球最大的象牙销毁活动。

其中既有多年从走私者手中没收的赃物,也有自然死亡留下的象牙下图是被烧毁的象牙

当然,这早就不是肯尼亚第一次销毁象牙,为了震慑偷猎人员,早在四十年前,政府就颁布了禁猎

1990年,肯尼亚还成立了野生动物管理局(KWS),规定偷猎大象、犀牛等珍稀动物者,可当场击毙。

为了真正将土地还给动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肯尼亚已建立国家公园与保护区超过50多个,面积大约占全国的1/10,并在建立保护区的过程中,选择让原住民迁离。

肯尼亚政府的保护是有效的,大象从十多年前的1.6万头增加到2万多头,黑犀等有蹄类动物也有回暖趋势。

全球最后两只北白犀被保护在奥佩杰塔保护区中 

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加给这里的生态旅游带来回报,当地居民不再伤害野生动物,旅行者们的猎枪也早已换成镜头,探索自然成为了主旋律。

而经过荒野与文明碰撞的肯尼亚,便是旅行的极佳目的地。

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与动物并没有明晰的界线。

在内罗毕郊区“横行霸道”的疣(yóu)猪 

国家公园离市区只有8千,远远望去就能看到成群的角马。

角马群在吃草,请横屏观看

在数十年生态旅游经验的积累下,旅游项目变得丰富多样,比如草原野餐、夜间观察、乘热气球看动物。

乘热气球观赏野生动物,是肯尼亚旅游的特色项目之一

“惊险刺激、原始野性”,肯尼亚的生态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英国和美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来到这里。

这就是充满魅力的肯尼亚,100年前让无数探险家心潮澎湃,至今仍鼓励着无数追求美好的人:

去看那赤道的烈日似火,去看那动物依旧是草原的主人。

最新文章